低代码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发展历程回顾
在企业数字化浪潮的急速推进过程中,低代码的概念逐渐走进了企业决策者的视野。这项技术,通过简化开发流程、降低技术门槛,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率且灵活的软件解决方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聚焦于低代码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试图还原它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技术理念,变成当今炙手可热的行业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低代码的核心定义。低代码(Low-Code Development)是一种通过图形化界面和最少代码量来快速开发应用程序的方式。与传统编程模式相比,它的特点在于显著降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编程复杂性,使更多非技术背景的人员,例如业务分析师,也能参与到应用开发中。
低代码的目标非常明确:降低开发成本、提升效率,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快速的技术支持。
低代码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追溯其历史,大约在2014年左右,低代码这一术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技术的早期开发及理念萌芽,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期。
那么,为什么低代码在那个时间节点开始被广泛关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低代码从一个技术理念演化到具体工具的发展过程,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历程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在千禧年之后,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简化软件开发流程来应对项目投产压力。早期的CMS、页面生成器等工具,虽然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低代码平台,但它们开启了一种通过模块化构建的方式来减少开发工作量的实践。这些尝试奠定了低代码早期的技术基础。
这一阶段有了越来越多针对业务开发场景的工具出现。平台供应商开始专注于提供更精简更友好的开发界面,使企业在应用开发中减少对程序代码的依赖。比如,OutSystems和Mendix等早期低代码平台开始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企业级需求的爆发使得更明确的“低代码”概念得以形成。2014年,调研机构Forrester首次正式提出“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术语,将行业内的实践拉入一个明确定义的框架之下。
2015年之后,云技术的快速普及为低代码平台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低代码领域逐渐竞争激烈,各厂商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以抢占市场。这不仅推动了工具的迭代,也促使低代码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支持移动开发、集成AI等功能。
特别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的突袭让企业数字化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远程办公、业务在线化等需求快速升级,而低代码平台凭借高效的交付能力,迅速成为企业开发者以及管理层的宠儿。
进入2021年以来,低代码的市场环境已经进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无代码(No-Code)作为一个分支也逐渐发展起来,与低代码形成补充。从企业内部应用到外部产品打造,低代码的平台生态更加完善。
不仅如此,低代码的发展路径逐渐走向垂直化细分,比如专注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低代码平台与专注产品应用开发的低代码平台之间界限更加明确。
低代码的大规模应用不是行业发展的终点,有很多趋势迹象表明它还将快速演化和扩展:
从一个技术理念到全面应用,低代码的发展历程映射了技术与业务的交汇过程。它满足的不仅是效率提升的需求,更是企业对未来数字化的探索和期待。可以预见的是,低代码将继续拓展边界,在行业发展中留下更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邮箱:hopper@cornerstone365.cn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
立即开启你的数字化管理
用心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及业务咨询